看似无情却有情——听黄冠英老师讲解“无情对”
2021-06-04 19:16:14
  • 0
  • 0
  • 9
  • 0

今天,悉尼诗词协会举行讲座活动,请黄冠英老师讲解“无情对”。

“无情对”,又名“羊角对”,是一种特殊的文字游戏,兴起于晚清士大夫中。作为对联的一种格式,它只求上下联字词相对,至于内容则各讲各的,绝不相干,使人产生奇谲难料,回味不尽的妙趣。比如上联:三星白兰地。下联:五月黄梅天。其中字字相对,而且上联指酒名,下联指天气,互不相干,这是无情对的典范。

无情对的要点有三:1.逐字相对;2.上下必须具备极强的歧义效果,以能让人会心一笑或拍案叫绝为标准;3.大量采用借对法。

黄老师从讲解历史典故入手,将听众带入无情对的意境中。

清末大臣张之洞,一日于北京陶然亭宴客,席中以对句佐兴。一客以一句诗出上联:“树已千寻难纵斧。”张之洞作答:“果然一点不相干。”“果”对“树”,乃物名;“一点”对“千寻”,皆量词(古八尺为寻);“干”对“斧”,皆器物名(“干”是古代一种兵器)。上下句极是工整,但句意却毫不相干,出人意表。后,张之洞出对:“陶然亭。”按常理下联亦应对以地名,但工部侍郎李文田却以人名为对:“张之洞。”“张”对“陶”,皆为姓;“之”对“然”,是虚词;“洞”对“亭”,乃物名,字字成对而联意又极“无情”,情趣却也由此而生。因下联对得精妙,众人皆相视大笑。

可见,无情对要求字面对仗愈工整愈好,两边对的内容越隔得远越好。大多为信手拈来,偶然得之,但绝非“拉郎配”、“乱点鸳鸯”所能成功,对句也必须有完整的意思,而且出其不意,方能妙趣横生,却又回味无穷。

黄老师认为,只要从“无情对”可联系上的某些关键点上寻找其规律,形成自己的“立意”,再以“起承转合”的方式组成有序的结构,均可化无情为有情。

他分析了几种情况:

一是利用无情对中借对的明显歧义,选择适合立意做文章。如“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豪宅奇建筑,人主不支声。”

二是可视无情对为流水对的因果关系,再溯源探其“因”,给出合情合理的解释。如“树已千寻难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只因不慎选错苗,横梁樗椿不上坛。”

三是将无情对当作并列关系,糅合意象,调整方向,形成合力。如“五月黄梅天,三星白兰地。有朋远处来,同醉话情谊。”

总之,起承转合的内在规律,似乎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演化逻辑,理顺了即可成章。面对无情对,作者凭着自己的思路,有承接关系的,继续拓展之,没承接关系的,并列看待,找出其可体现的共通处,然后转向立意所在,再押上韵脚。这样无情对便可转为有情语,凑成具有逻辑关系与情感波动的有机组合文字。

黄老师指出,写作对联的好或坏,关键在立意。立意有双重含义:一是主题思想,这取决于作者的思想境界;二是技巧运用,看如何起承与转合。律诗离不开的“起承转合”,其实,所有文学形式也都是相通的,同样都要有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操,有合理的逻辑思维与生动的形象表达。没有两者的结合,不会有好的作品。“诗意”二字大家常常提到,以我之见,能融双重意义为一体的立意,就是诗意。写诗不重主题犹如没有灵魂,而少了表达的技巧,则成“老干体”。只有二者兼备才能有诗意。说到底,诗意就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诗如此,散文、小说、戏剧、歌舞、杂技甚至体育、建筑等等,均无不如此。

年逾八旬的黄冠英老师系悉尼诗词协会理事,新州作协会员。他热爱文学诗词,善于阅读思考。近年来,他笔耕不辍,陆续出版了《梦幻此生》、《南溟秋兴》和《秋歌余韵》等多本著作,包括散文、杂文、传记和诗词等共计100多万字。

在今天的讲座中,黄老师紧扣主题,旁征博引,联系实际,生动有趣,使大家进一步了解了无情对的特点及创作方法。他的精彩讲述赢得听众的热烈掌声。

悉尼诗词协会会长王曼妮,副会长尹锋、张青和李振国以及部分诗友参加了今天的讲座活动。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