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悉尼诗词协会在Erskineville 活动中心举行诗词教学活动。由老会长陈炳均先生主讲《诗词写意》。
85岁高龄的陈老师由于患重病,有近两年的时间没参加诗会活动了。他在开场白中调侃自己到医院去“维修”了一段时间,现在病情稳定,躲过劫难,跟大家重逢,非常高兴。
谈到诗词写意,陈老师认为,书画家讲写意,鄙以为诗词亦同理,诗家又有意象之说,以景象传情,传神,故云写意,墨之浓淡、字之飞疾,辞之婉约是艺术表象,意隐于象内。
接着,陈老师介绍了诗词写意的主要手法。
其一,借助风花雪月等自然现象。
诗词之景象取之大千世界,借助风花雪月乃平常。毛泽东《沁园春-雪》,《七律-冬云》,都是借雪抒怀。再看唐代三位文人以蝉为题: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势位不同,声音不同,意境不同。
诗圣杜甫的名句:“感时花溅泪”;“一片花飞减却春”。 韩翃也有“春城无处不飞花”;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这四句诗中的“花”写意均不同。一是为国家动乱而花溅泪;二是怀才难舒而愁(风飘万点使人愁);三是暗斥权贵;四是惜春。又如:李清照的“才上眉头,却上心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写家国之愁。
其二,应用典故。
如:李商隐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庄生晓梦迷蝴蝶,蜀帝春心化杜鹃”。唐李华“河忍严子陵”,宋黄庭坚“往事刻舟求坠剑”,李白“吴宫花草埋幽径”----通过典故作出联想。
陈老师还结合自己的诗词,介绍了写意创作体会。
如他本人在2002年写的《山西大鼓》:
木槌击鼓震声洪,音色高昂韵律工。(第二句紧扣颔联颈联)
万马奔腾蹄的的,千军酣战炮隆隆。
轻敲奏出清泉水,重打传来黄土风。
气壮山河威伏虎,中华儿女是豪雄。
首联夸击鼓技巧起步,中联借鉴白居易《琵琶行》赞琵琶女的高乘弹技:“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每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同样釆取无形声律转化有形象景物抒怀。此首立意:借鼓颂国魂。
在讲座中,陈老师介绍了历史上有名的上官婉儿彩楼奉诏评诗《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的故事,还介绍了古诗词中的拗句诗出句连用四或五仄,对句倒数第三字用平声字进行拗救的方法。此方法在王力先生看来是可行的。
整堂讲座中,陈老师讲方法,学以致用;话典故,信手拈来;评诗词,恰如其分。大家对陈老师的精彩讲述报以热烈的掌声。


课后,大家纷纷发表诗作,表达对陈老师抱病讲课的崇高敬意。
李作恒理事赋诗赞:
授课平台续火薪,诗词写意指迷津。
引经据典开明义,耄耋之年育后人。
周偉强诗友赋诗赞:
冬暖欣逢疫去时,陈师康复授佳词。
宛如溪水染新绿,薪火相传添劲枝。
年逾八旬的孔伟贞大姐因故未能参加讲座,她写道:
勿药回春秋媚时,骚坛重返论唐诗。
铎声高振扬风雅,好雨殷勤润玉枝。
张青副会长写诗评述:
秋日吟坛聚,漫谈咏絮功。
别来思切切,寄语意融融。
妙论情和景,重温典与工。
梨城追古雅,小阁隐黉宫。
李振国副会长主持了这次讲座。会长王曼妮,副会长尹锋、张青和数十位诗友到场听课。受疫情影响场内人数控制,很多想听讲座的诗友未能参加,深感遗憾。一些高龄诗友积极报名,不辞辛苦远道前来听课,学习精神尤为可嘉!
讲课结束后,陈老师与大家合影留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