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街所见所思 
2020-02-07 13:44:25
  • 0
  • 0
  • 21
  • 0

新冠病毒肺炎流行以来,华人很少上街了。为防范疾病感染,很多华人社团取消了群体活动。我服务的诗词协会和小红帽协会也取消了原定的春节联欢、讲座、会议和周日旅游等活动。

近日,我因事出门到Chatswood。这是自1月26日晚参加中澳友好双喜宴会以后,第一次走上悉尼街头,去到人多的地方。平时,一个星期总要外出几次,譬如:去图书馆看书阅报、去商场购物、看医生、旅游、会朋友和参加社团活动等等。连续十来天没逛街,我到澳洲几年来这恐怕是第一次。

Chatswood是悉尼北区华人聚居较多的城市,有悉尼第二唐人城之称。这里高楼林立,商铺密集,车辆来往穿梭,人流摩肩接踵。尤其是周末,维多利亚大街中央搭起临时棚屋,各种带有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商品琳琅满目,游人如织,生活气息浓郁,如同中国逛庙会一般热闹。

自1月下旬以来,澳洲相继发现了十几例新冠病毒肺炎患者。卫生部门向民众发出了防范警示,许多华人采取“宅、戴、洗”的三字策略,防范感染。没有重要的事情,都不上街,不去人多的地方,出门戴口罩,回家勤洗手。

那天,我首先来到康平医疗中心看家庭医生。这是华人办得比较好的一个全科医疗机构。走近前台,看到摆着“通告”,上面用中英文写着:“如您近期有出入中国地区,有发烧、咳嗽、喉咙痛、气喘等症状,请主动提前告知我们医护人员”。

前台接诊人员全部戴了口罩,候诊者有部分戴了口罩。看病的人少了许多。可能是当下疫情流行时期,人们为防止交叉感染,尽量不到医院了。我预约的罗大夫戴了口罩。平时,这里的医生很少戴口罩,疫情发生了,他们必须戴着口罩接诊病人。罗大夫从电脑里调出我的检验结果,询问我近期的一些用药情况,建议我继续服用提升血钙的药物,我拿了处方,就告别了。

接着,我去“Chemist Warehouse”药店买药。澳洲实行医药分家,医生与药店没任何关系。所以,不存在以药养医的问题。拿了处方,你可以去任何一家药店买药。来Chatswood的中国人一般都喜欢到 Chemist Warehouse 药店买药品和保健品,它的价格比其他药店稍微便宜,品种也比较齐全。我走进去一看,人潮涌动的场景不见了。工作人员大都没戴口罩,顾客中少数人戴了口罩。我把处方交给柜台,等了十几分钟就办妥了,平时买处方药至少要等20多分钟。临离开药店时,我想起一个国内的同学要我帮买贝拉米奶粉,我到柜台询问,有这种奶粉,但限购四罐。我想找在这家药店工作的一个长沙老乡帮忙多买2罐,没找到,可能她不当班。于是,我只买了四罐奶粉,打算下周再进这家药店购买。

我去Chatswood图书馆借书。这个图书馆是大悉尼地区规模比较大的一个市镇图书馆,中文类图书杂志较多,因此,很受华人欢迎。我在这里办了借阅证,经常来这里借阅图书。平日里来这里阅览中文报刊的华人较多。

那天,阅览桌旁没有几个人。推婴儿车带孩子到图书馆玩乐的几乎不见了。图书馆里鲜见有戴口罩的。大量的图书资料静静地呆在架子上,等待人们去翻阅。我找到了几本感兴趣的图书,到自动借书机上履行了借阅手续就离开了。

最后,去超市购物。华人超市里人流至少减少了一半,少数人戴了口罩。西人超市里人流有所减少,减少的那部分人可能主要是华人。西人没有戴口罩的。

走在大街上,感觉逛街的人确实比平时少了一些,但临街的商铺依然有不少人进出,平时是华人多、西人少,这天是西人多、华人少。极少几个戴口罩的华人匆匆而过,也不时引来异样的目光。

西人的文化和国人不一样:我们认为戴口罩是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他们认为生病的人才戴口罩。澳洲卫生部门有官员建议,除非感到不适、并且有相关的中国旅行经历,否则公众无需佩戴口罩。不建议担心潜伏期会传染,不建议没症状的就去隔离。

我在想,澳洲人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病毒,政府不着急,民众不心慌,他们为什么这么淡定?

据说,几十年来,澳洲人就没经历过严重的传染病袭扰。

十几年前的那场非典,令国人闻风丧胆。几个月的功夫,非典病毒传播到了亚美欧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8000多人确诊,近900人丧生,死亡率10%左右,而且有1000多名医务人员被传染。可当年澳洲仅有1人被非典病毒传染,而且是在中国被传染后返回悉尼的,后来还被治愈出院了。

九年之后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三年里25个国家和地区被传染,1,179例确诊,442人丧生,死亡率高达37.5%!澳洲却无一人感染。

再后来,2014年肆虐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地区的禽流感、猪流感、埃博拉、寨科病毒等,澳洲都是零感染。

这次发端于中国输出至全球的新冠病毒肺炎,澳洲虽然已经确诊了15例,但都是在中国被传染的,到了澳洲后病情都很稳定,并且都没有第二次传染发生。

这到底是为什么?

粗粗分析,大致有以下几条原因:

第一, 气候

近一、二十年来发生的重大疾病传播都发生在年份新旧交替之际,这时,北半球处于寒冷的冬天。中国又正值元旦春节元宵等喜庆佳节,国人办年货,宰杀牲畜吃鸡吃猪吃野味吃蝙蝠,大享美食口福,依附在动物身上的病毒,正愁没出路,人们伸出了援手,病毒也毫不客气地就来到了人体,正好温度适合,于是这些病毒在良好的生存条件下就大量复制繁殖传播开来。

病毒怕高温,温度越高活性越差,三分之二的病毒在高于40摄氏度的环境里都难以存活。人生病了发烧,其实是免疫系统的一种自我调节,给人体杀菌。每逢年轮更替,正值澳洲的盛夏,经常有超过40摄氏度的天气出现,中部沙漠地带超过50度的日子都不少见,所以,在北半球肆虐的病毒来到南半球的澳洲也难以成气候。

第二, 饮食文化

澳洲饮食文化主要受英国和欧洲文化影响,肉食类以本地蓄养的牛羊猪鸡为主,不食野味。不从海外进口新鲜鸡鸭鹅肉。大量移民的进入,丰富了澳洲的饮食结构,但不猎杀野生动物和不餐食野味成为澳洲居民的共识。这样,就避免了动物传染疾病给人的可能。

澳洲又地处大洋洲一隅,孤岛一座,天然屏障挡住了境外的野生动物进入澳洲大陆。展翅千里的候鸟,能飞到澳洲的都是健壮的鸟。

第三,人群密集度不高

病毒最喜欢人群密集,它传播起来快速容易。大武汉1100多万人口,差不多接近澳洲人口的一半,人口密集度极高,加之人们防范意识薄弱,给病毒肆虐造成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澳洲70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2400多万人口,除开悉尼、墨尔本几个大城市人口密度高一点之外,大量的地方人烟稀少 。加上澳洲城市人口居住比较分散,许多人都住在单门独户带自家花园的房子里,人群之间减少了密切接触的机会,也给病毒传播减少了机会。

第四, 户外运动

澳洲人大都喜欢户外运动。一有闲暇假日,澳洲人就去海滩冲浪、游泳、晒太阳;就去山野绿地野炊、竞走、露营;就去运动场打球、奔跑、遛狗。像国人那样整天打麻将斗地主、沉湎于室内娱乐的非常少见。阳光之下有利健康,能减少传染病的传播,长时间聚集在室内,无疑给疾病传播制造了机会。

第五,发达完备的医学保健条件。

澳洲医学科学高度发达,获诺贝尔奖的13个人,其中有7位是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世界上最先进的三大医学科研基地,有一个就在澳洲墨尔本。医疗卫生界普遍使用的青霉素、B超、心脏起搏器、X光、呼吸机、仿生耳和仿生眼等都是澳洲发明的。发达的医学科学和完善的医疗体系给防治传染病流行带来了切实的保障。

我想,以上几点不仅是澳洲人能够抵御重大传染疾病的原因,也是澳洲人普遍长寿的重要原因。

面对传染疾病的流行,我们需要坚定信心。人类社会就是从大风大浪中发展起来的。历史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遭受过瘟疫流行的摧残。人类社会在付出惨重代价后都能重新站起来继续前行。在灾害面前,人类整体是占优势的,毕竟伤亡越来越小,不会动不动就出现那种百万级的死亡人数。对付病毒性传染病,目前人类的手段并不太多,特别有效的药物还没有发明出来。当下的主要措施是“隔离”,隔离好了能有效阻断病毒的传播,解决大部分问题。埃博拉那么恐怖的病毒(比SARS还要高一个等级,死亡率88%),在非洲那种比较落后的地方爆发,但经过国际医疗组织救援,总共才死了一千多人,这要在古代,一个城市可能就毁灭了。

需要注意的是,人类在前进,病毒也在进化,大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势,且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变态。君不见,近三十年来就多了三十多种复杂的传染病,比如1977年发现的埃博拉和嗜肺军团菌,1996年流行的朊病毒疯牛病,2003年传播的SARS。这些都是破坏力超强的传染病,但都被人类战胜了。

所以,疫情流行期间,没必要太恐慌,注意自我保护,不给家人添忧,不给社会添乱。

在澳洲生活的民众,就更没必要恐慌了。从总体上看,新冠病毒肺炎在澳洲发生大流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大家该干嘛干嘛,不要被病毒闹心了!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