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年之夜 
2020-12-31 20:21:20
  • 0
  • 0
  • 16
  • 0

今夜是2020年最后的一个夜晚。再过几十分钟,处于澳洲东南沿海的悉尼将率先跨入2021年。

往年的这个时候,悉尼要举行跨年烟火表演,今年由于疫情的缘故,烟火表演取消了,但午夜的跨年烟花秀仍将继续进行。我也没时间上电视看烟花秀了,正坐在电脑旁为一本书稿排版,这本书叫做 《悉尼诗词协会成立十五周年纪念集》。(以下简称《纪念集》)

悉尼诗词协会2005年成立。十五年里,筚路蓝缕,风雨兼程,很不平凡。一大群年过六旬的老人,在异国他乡,承前启后,奋发有为,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积极创作格律诗词,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无数的诗歌与诗人连接了中华文明史。锦绣山河孕育出诗的灵气,波澜壮阔的民族发展史铸就了诗的魂魄。为了展示诗会十五年来的发展历程与成就,诗会决定编辑出版《纪念集》,并组建了编委会和若干个工作小组。我参加了编委会的工作。

从2020年初开始,编委会成员即开始投入纪念集的编辑工作。从发动大家写作诗文到收稿统筹;从文字内容审核到诗词格律校正;从历史数据收集到篇章结构设计;从编辑排版到装帧设计印刷,每一篇诗文,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凝聚了编委会成员以及众多诗友的心血。

创会会长乔尚明、老会长陈炳均和现任会长王曼妮撰写感言作序,四十四人激情赋诗致贺,十九人发表热情洋溢的感言,岑子遥欣然应邀为本书作跋。他们或者回顾了诗会的艰辛发展轨迹;或者描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或者抒发了对诗会的热爱之情;或者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的祝愿。

为了让大家铭记诗会的发展历程,我们收集了许多宝贵的历史资料,包括:第一届至第四届理事会会长、副会长和秘书长名单;第五届理事会成员名单和顾问名单;2005年以来出版诗文清单和免费教学情况;2008以来的古典文学论坛目录;《南瀛诗荟》作者投稿记录以及部分照片。此外,还编写了第五届理事会成立以来的诗会纪事。这些资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诗会成立以来披荆斩棘的前行足迹和抓铁有痕的务实精神,弥足珍贵,值得收藏。

在个人诗作部分,有169位诗友选刊了雅作1130余首。这是诗会成立十五年来诗友创作成就的一次集中展现。仔细品读这些诗作,可以感知,作者们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精神世界的升华。他们或咏物言志;或寄情亲朋;或感怀社稷山川;或描述人间百事,所涉广泛,无不流露出对国家,对社会,对亲友,对大自然的感恩与眷恋,对自然和生命的思索,生动表现了时代生活和个人的内心世界。

十五年里,随着岁月的流逝,有一些诗友不幸去世,他们虽然永远地离开了人间,告别了诗会,但先贤们的音容笑貌和作品我们不会忘记。本书在《先贤遗音》部分选录了20多位逝去诗友的110篇作品,以表达后人对先贤们的敬重与怀念。当我们阅读这一首首浸透了作者心血的诗作,或许在叹息生命脆弱的同时能感悟诗词的无比魅力,或许能从某种角度品味出诗会发展历程的艰辛与辉煌。

全部文稿和资料收集整理完毕后,排版的任务就落到了我的头上。

《纪念集》里主要的篇幅用于刊登诗友们的诗词作品,而格律诗词的排版与一般文字的排版有很大区别,既要符合诗词的排版规矩,又要美观大方。尤其是词的排法又很多讲究,譬如,词的上下片的处理,就有间隔几个字符位、分段、隔行等处理方法。我以前做过一些书刊的文字编排,但没有做过格律诗词书稿的编排。因此,这项任务对我既是一个学习的机会,也是一个挑战。

在排版过程中,我“近水楼台先得月”,借机阅读了很多诗友的佳作,受益匪浅。从他们的作品里,我感受出字里行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大气与深邃,领悟到“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超然与平和,学习了“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与超脱。

几个月来,陈炳均、林观贤和汪学善等老师给我们编辑排版提出了很好的指导意见,王曼妮会长亲自把关,我和张青、李振国等同仁不断磋商,反复讨论,多次修改,终于排出了一个比较规整的格式。在跨年之夜,我们在作最后的冲刺,争取把较好的版本呈交给编委会成员审定,呈现给充满希望的2021年。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典诗词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历代无数诗人和诗词爱好者的艰辛努力,才使得诗歌的这片天空星光璀璨。悉尼诗词协会十五年的发展历程或许就是这种艰辛努力的例证,我们编辑出版《纪念集》或许也将成为一个例证!

人生有界,思想无疆。晚年客居异国他乡,没有更多的祈盼,惟愿我的家人、亲戚和朋友们健康幸福!惟愿天下太平,岁月静好!这就是我在新年之夜此时此刻的随想!

写于2020年12月31日 悉尼时间23:20.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